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文徵明
显而易见,文征明已经不能算作真正的工笔人物画家了。他的人物大多只是山水图卷中的一个小点缀。即使是纯人物画,也都偏向于粗笔写意了。由此可见,历史从这里开始,工笔人物画已经式微,山水画成为更为主流的画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明代工笔人物画的概貌,我们权且将文征明列于最后,以资研究。
文徵明(1470—1559年),即文征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
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文征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
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画作有《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洞庭西山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锺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仿王蒙山水》、《东园图》等;著有《莆田集》。
《惠山茶会图》卷
纸本设色 21.9cm ×67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图。画面描绘了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著各种茶具。该画体现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画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
局部图
本幅未署款,钤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前幅蔡羽书序,记该图作于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时文徵明49岁。后纸蔡羽、汤珍、王宠三家书诗,顾文彬题记。
据蔡羽序记,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十分相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观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虽少肖像画特征,大都雷同,动态、情致刻画却迥异,饶有生意,并传达出共通的闲适、文雅气质,反映了文人画家传神胜于写形的艺术宗旨。同时,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人士子的茶会活动相映衬,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此图运用工笔设色法,树干、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具行书的笔法,呈“以书入画”特色。运笔纤细,兼带拙味,如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稳健潇洒中略见涩笔,工中兼拙。树石形态亦于精细中呈适当变形,工整而带装饰味。设色青绿、浅绛相融,山石敷以石绿,勾线、凹处加淡赭微晕,树干运赭石、藤黄间染,人物着色后线条用色复勾,整体色调于对比中见融和,呈现出清丽细致、文秀隽雅的新风格。这种小青绿的画法,继承了元代钱选、赵孟頫的山水画体,并有发展创造,树立了明代文人青绿山水画的新格。
![]()
《东园图》卷
绢本
设色 30.2cm×
126.4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东园是明代金陵城南闹市中一片难得的悠闲安谧之地,而文徵明的《东园图》则乃当时画坛比较流行的“别号图”之类的画作,该画卷大致可分为三段图像叙事。人们从右至左徐徐展卷品览,细细触摸把玩:通往园门的鹅卵石径上,衣着灰衫的东园主人,正在出门迎客。一位红衫客人神采奕奕,漫步前来赴会,一仆童携琴尾随其后;画面中心所绘则突出主题,四位文人骚客正在一座轩堂内围桌展卷,津津有味地品诗赏画,一童手捧卷轴恭候侧旁,所绘人物栩栩如生;另一童手托茶盘走近该屋,似乎还在与红栏旁一坐者答话;人们隔池而望,倚岸水榭中还有两位雅士闲敲棋子、对弈正酣,形象描绘逼真、颇为传神。园中春气袭人,清风吹皱一池涟漪,对岸的竹篁小径上,另有一位仆童持盘匆匆前往送茶。
通过文徵明的《东园图》画卷可见,该园之内松柏苍翠,修竹蔽天,花草芳馨,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汩汩不息,朱漆栏杆,曲折回环,亭台榭阁,历历在目,造型优雅的湖石点缀其间,毫无闹市中的喧嚣与杂沓,十分引人入胜,颇有一种清虚幽谧、豁然悠远的恬雅情境。画卷右上端落有文徵明的手笔“东园图”三字,右下角另钤阴文“文徵明印”、阳文“徵仲”方印;左端画尾则以楷书款署“嘉靖庚寅(即嘉靖九年、1530年)秋徵明制”,随后又钤有阳文“停云”圆印、“玉兰堂印”方印。《东园图》引首隶书“东园雅集”四字,为当时寓居金陵的戏曲名家徐霖手笔;卷尾另外裱有二文,分别系南京国子监祭酒湛若水的楷书《东园记》,以及陈沂的行书《太府(傅)园??游记》。湛若水在《东园记》中纵情咏叹:“独乐而不若与人,与少不若与众,东园子天下之贤公子也,所与游皆天下之贤士大夫也……”读来意境高远、思绪绵延。人们跨越时空与昔贤心灵对话,悉心体味历史,遥想魏晋风流,同样别具情怀。
文徵明在《东园图》画卷的创作中,主要以散点透视法构置图像,布景疏密有致、巧妙得当,运笔入画以中锋为主,兼施侧锋,笔墨古拙秀润,线条细劲连绵,图景勾写细谨,以浅绛、藤黄、花青、石绿、朱红、胭脂等填色敷染,精工细致入微,色彩变化丰富又不失淡雅之致,而且相互和谐统一,画家还用点苔提神。丹青挥洒之中颇有赵伯驹、赵孟頫等前贤遗风,属于清丽秀逸的“细文”一类典型画风。整幅画卷气韵生动迷人,格调清新恬幽,画面灵秀雅丽,充溢着闲适安逸的文人意趣,毫无工匠俗气,可谓笔精墨妙、情景交融,十分赏心悦目。画家以富于抒情的丹青笔触,为人们展示出昔日文人心中的理想境地。
《湘君湘夫人图》轴 纸本淡设色 100.8 cm×35.6cm
该图是文徵明早期仅存的人物画名作。此图根据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两章而作。画面上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后,前者手持羽扇,侧身后顾,似与后者对答,神情生动。人物造型来自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形象古雅,体态修长,长袖飘逸,衣裙曳地,用游丝描,施朱红及白粉,精工古雅。从文徵明和王稺登的题跋可知,文徵明曾请仇英以此题作画,但文氏看过后并不满意,自己又重新创作。可见,文氏是在刻意追求一种“古意”,与仇英有不同的审美趣好。
画上方自书《湘君》、《湘夫人》两章,后署“正德十二年丁丑二月已未停云馆中书”。正德十二年(1517年),时文徵明48岁。本幅有文徵明、文嘉、王稺登题跋。经清·耿昭忠等鉴藏。
《真赏斋图》
纸本淡设色 28.6 cm×79cm
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图是作者为其友人无锡收藏家华夏的居处《真赏斋》所绘写实之作。图中平列堂、庑各一栋,堂屋即为“真赏斋”斋室画桌上置有瓶、盂、书函,卷轴,主客对坐,正展卷评赏,一童侧立捧卷侍候。周围环境幽美,苍松当阳,翠竹依流,透孔湖石点缀于树丛掩映处,远山数抹逶迤凌空,近山点簇柔密,斋前溪流清澈。
图末上方作者自题:“嘉靖己酉秋,徵明为华君中甫写真赏斋图,时年八十。”接钤“文徵明”印。卷前下方有“徵仲父印”、“停云馆”
2印。图后别幅有文徵明隶书《真赏斋铭·有序》,署款“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四月既望,长洲文徵明著并书,时年八十有八”。接钤“文徵明印”白文印,“衡山”朱文印。又别幅有文徵明楷书《真赏斋铭·有叙》,署款“长洲文徵明著并书,嘉靖丁巳三月既望,时年八十有八”。接钤“文徵明印”、“悟言室印”
2印。拖尾有明丰坊楷书《真赏斋赋·并序》,卷前有明李东阳隶书“真赏斋”引首。此卷历经明华夏、项德、清宋收藏,乾隆时收入内府。《石渠宝笈》著录。
《兰亭修禊图》纸本
设色 24.2cmx60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等人在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溪上修禊(古代在水中洗濯以消灾祈福的活动),作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图中层峦幽涧,茂林修竹,环境清谧,树木、建筑、人物刻画皆极精工,全图于绚烂精微之中不失淡雅之致,是作者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在这幅作品之中,画家以兼工带写的方法勾画了曲水湾湾,兰亭环抱其中。树木和竹子画得非常工细,但不刻板。山峦皴擦简练,临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纹概括,富于一种装饰趣味。本幅无款识,钤[征明]白文方印、[征仲父印]白文方印;尾纸有作者临王羲之《兰亭序》全文,款署:[征明临]。钤[征明]白文长方印、[停云]白文长方印。又[壬寅五月]自题一段,款署[文征明],钤[征明印]、[悟言室印]二白文方印。后有王谷祥、陆师道、许初、文彭、文嘉、周复俊诸人题跋。壬寅为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一五四二年),作者时年七十三岁。
《溪亭消夏图》纸本设色 30cm×428cm
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溪亭消夏图》绘平远的园林景致,青绿设色,娴雅娟致,温润文秀,该画作于1531年,文徵明六十二岁时,是其极用心的作品,此时他已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徵明画有粗、细二种,此卷即“细文”,虽精谨而不伤于雅,繁不厌实,细不伤纤,设色妍质。《溪亭消夏图》由明代学者、书画家王谷祥题写引首,其书法能得晋人风度,笔法苍劲有力,结体张弛有致,“溪亭消夏”四字形成上下呼应、左右映带的格局,优美缱绻,气脉一贯。画尾有王谷祥、王宠题跋,王谷祥、王宠与文徵明皆是同时代人,而生年略晚于文氏,与文氏皆为好友,王宠之师沈明之亦是文氏好友,此外王宠与唐寅还是儿女亲家。文氏看重王宠高洁的品行,折辈与交,成为频繁郊游、诗文酬唱的挚友。文徵明在为王宠撰写的《墓志》中称颂他“君高朗明洁,砥节而履方,一切时世声利之事,有所不屑。其志之所存,必有出于言语文字之上者。”真可谓知言。王宠书法俯仰欹侧变化丰富,含外柔内刚之气。该年,王宠曾与文徵明同游竹堂寺,除此画外王宠还在1531年题跋了文氏的《雪景图》(今藏上海博物馆)和《秋林飞瀑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文徵明的其他作品欣赏】
浒谿草堂图
长林消夏图轴
品茶图
溪山幽居图
云壑观泉图
文徵明 潘朋 莲社图
蕉石鸣琴图 无锡博物馆
修竹仕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