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神州诗书画报编辑部
Viewing all 2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五十七:焦秉贞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焦秉贞

焦秉贞,字尔正,山东济宁人,生卒年不详,清朝前期宫廷画家,康熙时官钦天监五官正,供奉内廷。擅画人物,吸收西洋画法,重明暗,楼台界画,刻划精工。焦秉贞是继曾鲸“波臣派”之后、开创“西学派”的著名画家,和禹之鼎的“白描派”并称肖像画三大派。

       焦秉贞作为一个宫廷画家同时又是一个科学官吏。流传至今较多的他的绘画中多带有“臣”字款,这些作品从整体上看多用色浓重艳丽,布局紧凑,细致工整,“参用西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物大小的安排,透视和明暗的运用及空间处理上,人物大多按近大远小的原则来安排,不同于传统中国画按人物身份高低安排人物大小的习惯,在空间处理上,也把人物放在一个真实的空间中,以人物为中心营造空间,建筑大小也考虑到人的尺度,甚至不惜牺牲建筑空间的完整性。焦秉贞一生所作不多,传世的有《耕织图》、《秋千闲戏图》、《池上篇画意》、《列朝贤后故事》和《张照肖像》等。其中以《耕织图》最为著名,它在一六八九年康熙皇帝命其绘制并镌版印刷成版画作品。



       《仕女图册》册页 绢本设色  30.2cm×2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仕女图册》画仕女闺阁休闲生活情景,分别是柳院秋千、风雨微吟、莲舟晚泊、桂香濯月、梧阶夜雨、松阁笙歌、梅窗刺绣、秉烛敲棋。  

       焦秉贞以擅画供奉内廷,花卉、山水、人物、界画楼观,不论位置远近,人物大小,不爽毫发,都能采用西法入画。此仕女画册共二十页,现选二开。之一为仕女开轩卷帘,熏沐春光,观赏垂柳新绿,少女拂袖起舞,女主人怡情自得;之二为梧桐树下,芙蕖出水,绿叶如盖,湖山春色中,美女乘船悠游,良辰美景,其乐融融。此图册均为工笔重彩,勾绘精微,兼用西笔,十分华丽,但脂粉气较重且人物面目雷同。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 绢本设色 30.8 cm×37.4 cm×1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故事是清代宫廷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此套图册题材取自历代有良好德行的皇后、太后的故事,人物包括西周文王之母太任、西周武王之母太姒、东汉明帝明德马皇后、东汉和帝和熹邓皇后、北宋仁宗慈圣曹皇后、北宋英宗宣仁高皇后、明仁宗诚孝张皇后。她们在身为皇后或太后期间,有的勤俭仁厚、贤淑孝顺,有的不问政事、不佞外戚。画家绘此画册就是借她们的懿德来宣传封建的伦理纲常,给宫廷里的妃嫔们竖立行为楷模。

  此册共12开,取材于古代贤后顺妃故事,分别为1.葛覃亲采2.含饴弄孙3.教训诸王4.戒饬宗族5.禁苑种谷6.麟趾贻休7.女中尧舜8.亲掖銮舆9.身衣练服10.孝事周姜11.约束外家12.濯龙蚕织,所绘仕女形象柔弱,设色浓艳,富有装饰性,已呈现清代仕女画的主要特色,笔法工整细腻,气息华贵。图上建筑物的绘制采用欧洲焦点透视的方法,注重明暗晕染和远近透视,使人物富有立体感,环境有纵深感,形成别具一格的工笔重彩画风,有别于中国的传统界画。每开对题是由梁诗正书写的弘历在皇子时期所作的诗句,记录了这些皇后、太后的事迹和对她们的评价。




       《百子团圆图册》绢本设色  27.5 cm×20 cm×16   国家图书馆藏

       《百子团圆图册》共十六幅,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序,以百名儿童时令游戏为内容,勾画出一个个有声有色的儿童嬉戏场面。旧时儿童杂戏是丰富多彩的。博戏则骑马,舞灯……闲常之戏则鞭陀螺,放空钟,踢毽子……有京师儿语:“杨柳清,放空钟。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杨柳死,踢毽子”。以百子图为艺术创作题材的作品为人门喜闻乐见,以各种形式流传于世的百子图并不在少数,这部焦秉贞绘制的《百子团圆图》虽只是画家的小品之作,却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孔子圣迹图》绢本设色 29.2 cm× 35.7 cm 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藏

       焦秉贞画法参酌西法,注重明暗晕染和远近透视,使对象具有立体感和纵深感,在工笔重彩画法中创立新格。此图表现了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的典故。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五十八:陈 枚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陈 枚

  陈枚,生卒年月不详。字载东,号殿抡,晚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市松江)人。画初学宋人,折衷于唐寅,参以西洋法,能于寸纸尺缣,图群山万壑,以显微镜照之,峰峦林木,屋宇桥梁,往来人物,色色俱备,其用笔之妙,与巨幅同。雍正四年(1726)以供奉内廷劳,赏内务府掌义司员外郎衔。先是,雍正初年,其兄陈桓以写生名扬京师一带,陈枚便赴京依兄学画。当时有御前待诏画师陈善,声望更高,陈桓欲令陈枚拜陈善为师。陈枚答应后未去,只是闭门下苦功。凡古代名画,刻意临摹,于是画技大进,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一次,陈枚在外装裱作品时,正被陈善所见。善惊赞不已,遂与陈枚订交,并推荐于朝廷。陈枚在康熙、雍正时供奉内廷,宫内务府员外郎。陈枚主攻山水、人物,其画宗宋、元,始学宋代诸名家,后学唐寅,自出机杼。其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乾隆元年1736年与人合作)、《鸦飞马健图》(乾隆七年1742)、《月曼清游图》等。其中,作品《月曼清游图》,共12幅,按12个月描写宫廷妃嫔在不同季节的游乐活动,较真实地反映了宫廷妇女的生活,既继承了前代院体画的传统,又吸收了郎世宁等西洋画家的技法。此图深受乾隆帝喜爱,命刻成牙雕屏风,亲自题诗其上 (今藏故宫博物院)。另外《清明上河图》是他在清乾隆时期(1736年后)奉旨摹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作品,乾隆御笔为其题字。因作此画后已伤目,乞假归,居杭州西溪以终。

正月 寒夜探梅

二月 杨柳荡千

三月 闲亭对弈

四月 庭院观花.

五月 水阁梳妆

六月 碧池采莲

七月 桐荫乞巧

八月 琼台玩月

九月 重阳赏菊

十月 文窗刺绣
十一月 围炉博古

十二月 踏雪寻诗

   《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杨柳荡千”、三月“闲亭对弈”、四月“庭院观花”、五月“水阁梳妆”、六月“碧池采莲”、七月“桐荫乞巧”、八月“琼台玩月”、九月“重阳赏菊”、十月“文窗刺绣”、十一月“围炉博古”、十二月“踏雪寻诗”。通过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嫔妃们的活动内容,在民间生活中均习以为常,只不过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而令这些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更加富贵、繁琐及典制化的特点。

  作者在人物创作的审美取向上有别于唐代张萱、周昉笔下体态丰腴的嫔妃形象,而以明代唐寅、仇英笔下的仕女画为审美标准,追求秀润飘逸的情致。画家以工细流畅的线条和亮丽鲜活的色彩将嫔妃们描绘成身材修长、体态轻盈、“倚风娇无力”之貌。她们三五成群地行进在以界画表现的亭台楼阁内或是细笔勾染皴点的花石下。富贵闲逸的宫苑生活令她们的物质生活十分充足,也使她们的精神世界极度贫乏。在技法上,此图所绘人物造型生动准确,笔致工细严谨,源于宋代院体画风。图中的楼台房室建筑则采用西洋焦点透视法绘成,根据图中透视线斜度的变化,可以准确地推求出灭点的具体位置,从而加强了平面画幅的立体、纵深效果,在有限的画面上扩展出无限的空间。此图册于乾隆三年(1738年)绘成后深得乾隆皇帝的赞赏。

  乾隆帝于六年谕令皇宫“造办处”的优秀匠人,如擅镶嵌技艺的常存,擅牙雕工艺的陈祖章、陈观泉父子及顾彭年、萧汉振等,以陈枚的这本图册为画稿,用象牙、玉石等进行雕刻。匠人们精雕细琢,密切结合牙雕和镶嵌的技艺特点,令画面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这件雕有103人的牙雕精品被称作“百美图”。乾隆皇帝在为它题写诗文时将其正式定名为《月曼清游》。

      《耕织图》立轴绢本设色  

      此图是作者乾隆年间受皇帝之命,参照焦秉贞《耕织图》重新绘制了着彩《耕织图》一套,笔法也有些摹仿雍正帝命绘之图本,每图配乾隆帝题诗一首,所配之诗是乾隆帝年轻时的旧作。乾隆皇帝还为之写了后记。末幅款云“臣陈枚恭画”, 下有“臣枚”、“恭画”二印。上方题字为纸本,乾隆御笔行书题其所和康熙皇帝原韵诗,每诗前后均钤乾隆不同玺多方。前副页有乾隆御笔序一则,序前有“天地一家春”一玺,后题“乾隆四年夏四月既望题并书”,有“乾隆宸翰”、“豳风无逸念民依”二玺。每页钤玺多方,合计有“重华宫鉴藏宝”、“乐善堂图书记”、“嘉庆御览之宝”,鉴藏宝玺五玺全。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五十九:金廷标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五十九——金廷标

群婴斗草图轴(局部)

       金廷标(?—1767)字士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一作桐乡人,为当地望族。其父金鸿亦为小有名声的画家,廷标能绍父艺,擅画白描人物,亦善写真(肖像),设色淡逸明洁,用线刚劲,转折处锋芒毕露,无不劲健。衣纹提按长描连绵不断,眉目传神。兼能花卉、山水。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时,金廷标进献《白描罗汉图》,得乾隆“称旨”,遂得以入宫供职,成为当时的一名宫廷画家。所画不以工致取胜,而以机趣为尚。入值数载,卒于京寓。其卒后,所作皆得高宗题咏,并命装裱收藏,此举可见这位内廷供奉画家受乾隆之器重程度。

       金廷标所作画,极得乾隆欣赏,御题诗句甚多,赞美之意溢于言表,如题其《放鹤图》云:“是谓善写照,传神在阿堵。”题其《江村图》云:”七情写毕皆得神,顾陆以后今几人。”又在他《临唐寅琵琶行图》后如此题道:“内府藏弆唐寅画琵琶行于江边扁舟直写一女抱琵琶,廷标此图不画琵琶女,而画居易等属耳之情,便觉高出其上。此与宋人画‘踏花归去马蹄香’以数蝶随骑意同。向未题句,兹偶见之,因拈其妙,然画院中能作如此解者实少也。”对金廷标能高出当时的宫廷画家,给予肯定。

       金廷标死后,乾隆在翻阅他的画作时又一再叹息,有诗这样写道:“去年命写寻常事,今日谁知珍惜加。”“足称世画无双画,可惜斯人作古人。”对金廷标的去世,表示无限的惋惜。一个自命“古稀天子”的帝王,能对一名宫廷画师如此的眷顾,极为难能,于此亦可见金廷标画艺的超群。

    清代未见有“书院”之称,(文献记载仅见“书院处”一词),更不像宋代书画院中设有具体的“待诏”、“艺学”等明确的官职。清代宫廷中供职的画家,一般情况均需有人举荐,有的还需要经过考核。文献记述金廷标只是自己进献作品以自荐,即得乾隆帝的“称旨”,可见他的画艺不凡。从本文介绍的这件作品来看,他也可以称得是当时画院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家。

       传世作品有《拜石图》,图录于《故宫书画集》;《碧桃图》《孟母移居图》《枫林晚坐图》《萱花寿石图》册页图录于《中国历代名画集》;《高贤遇隐图》轴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春元瑞兆图》轴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乾隆二十六年(1761)作《观音大士像》轴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婕妤挡熊图》轴、《瞎子说唱图》轴、《罗汉图》轴、《莲塘纳凉图》轴等藏故宫博物院。

童趣图

群婴斗草图轴

《冰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补裘图 镜心 108×59cm

《仕女簪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采莲图 立轴 80×50cm

人物  139cm×86cm

福寿堂行乐图 立轴 184×98cm


人物团扇 直径23cm
迈园老人图 立轴 122×69cm

大士图

《红叶题诗》镜心  38×55cm

《春园吟诗图》立轴  101.3×98.2cm

爱妾换马图

人物 册页 26×20cm×6(选4)

 

       《莲塘纳凉图》轴 绢本设色 56.9 cm×65.1cm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写唐杜甫五律《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之一的诗意。原诗中有“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两联句,图中景物与诗意相吻合。

       笔墨工细,人物动态悠闲自在,衣褶用浓墨钩勒,略似折芦描法,笔势流畅;布景简洁,设色雅淡。山石用小斧劈皴,锋楞多姿,墨色富有层次,别具一格。

       《瞎子说唱图》立轴 绢本设色 88.5 cm× 62.2 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农村田头,老翁、幼童、少年、农夫,正静听一盲人在大树下说唱,引得隔溪老妪农妇抱婴携童指手欲趋。唱者喜笑颜开,听者神情各异,富于农村生活情趣。画法精工兼写,注重人物形象刻画,生动自然;衣纹线条类钉头鼠尾,挺拔流畅。

        《品泉图》轴 纸本浅设色 58 cm×73.8 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月下林泉,一文士坐於靠溪的垂曲树干上啜茗,状至悠闲,一童蹲踞溪石汲水,一童竹炉燃炭,三人的汲水、备茶、啜茗动作,恰恰自然的构成了一幅汲水品茶的连环图画。画面上明月高挂,清风月影,品茗赏景,十分自在。画上的烹茶道具有竹炉、茶壶、四层提篮(挑盒)、水罐、水勺、茗碗等等,斑竹茶炉四边皆绑提带,四层提篮内可容烹茶需要诸品,如茶叶、炭火等等,可以想见图上的这套茶器就是外出旅行用的。图上的文士独坐啜茗沉思,可能在构思诗文,此景或如前文沈周所说的“细吟满啜长松下,若使无诗味亦枯。”本幅山水人物浅设色,笔墨精鍊,人物清秀,圆短脸形的文人造型极富特色,衣袖襟襬皱摺转折猷劲,皆与记载中的“折芦描”相近。

 

       《婕妤挡熊图》立轴 纸本设色 150 cm×75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取材于汉刘向《列女传》,表现冯婕妤挡熊的历史故事。冯婕妤是汉元帝的妃子,一次随帝观看斗兽,熊从兽圈跳出,左右侍从皆惊走,冯婕妤临危不惧,以身挡熊。

       图中以工笔设色为主。笔法流利劲健,人物动作、神态描绘细腻,衣纹细致飘洒。刻画了当熊出兽栏的一刹那,在场的人均惊惶躲闪,只有婕妤毫不犹豫走下平台前去挡熊的情景,十分生动逼真。平台、坡石、草坪、柳树,用笔挺健劲秀,树叶点染精细,敷以花青色。结构严谨,具有生活气息。

 

        《负担图》纸本设色140.9 cm×55.5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负担图》设色画一樵夫负担,夜归叩门,门内一妇瓦灯应出,红树有声,山月正上。画上有高宗皇帝的御题诗:“负担归来独叩门,家人秉烛启黄昏,较诸贫见叶翁子,相敬高风与足论。乙未仲夏下瀚,御题”。钤“乾”、“隆”、“乾隆御览之宝”、“宝笈三编”及鉴藏宝玺五方。

 

       《罗汉图》立轴 纸本设色 99.7 cm×53.4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画罗汉一尊,袒胸赤足,依山盘腿席地而坐。旁边一童子炷香。山上白云缭绕,隐露山岩树枝,气氛非凡。上中有清高宗弘历题四言诗一首。人物面部勾线填色,衣纹流畅,顿挫有法。

 

        《竹溪六逸图》 镜心 36×89cm

       金廷标《竹溪六逸图》传世共两件,一件为金廷标《竹溪六逸图》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件为金廷标《竹溪六逸图》卷,即为本幅,现传世名作亮相万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轴本可堪称珠联璧合。

       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本幅金廷标《竹溪六逸图》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形神毕现。图中所绘六人,一人着白衣倚溪濯足,一人着黄衫在竹林之中展卷观画,两人依松对弈,两人于其后观棋,表面六人悠闲自得,实乃表现了一种隐逸,归隐的文人尚古之风。画面左边翠竹丛林,枝繁叶茂,右边崇山峻岭,溪流潺潺。六人于徂徕山西南麓间避开世俗凡事,饮酒赋诗。不愧是高人野鹤,神仙眷侣之志。画中山水景物围绕人物活动铺设,将观者的视线集中于近景,再结合深远和高远之法,使空间纵深得到展现。画风取工致精巧的工笔画法,树石均用青绿,设色雅淡;人物笔墨精练,钉头鼠尾描法是金廷标的典型用笔。

 

     《溪彴扶筇图》 立轴 130×65cm

   《溪彴扶筇》图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图中有乾隆御题诗,“缚竹为桥架岸长,扶筇缓过意彷徨。草堂若展葩经读,应在小旻第六章。”(见《四库全书——御制诗集(三集卷六十五)》)金廷标的人物画内容丰富,有的为宣扬妇德,有的为抒发隐逸思想,还有的描绘田间百姓民俗生活。金廷标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他尤其擅长将人物画与山水画相结合,本图即是例证。画中山水景物围绕人物活动铺设,将观者的视线集中于近景,再结合深远和高远之法,使空间纵深得到展现。画风取工致精巧的工笔画法,树石均用青绿,设色雅淡;人物笔墨精练,钉头鼠尾描法是金廷标的典型用笔。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六十:丁观鹏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五十九——丁观鹏


  丁观鹏(?—1771) ,清代画家,艺术活动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北京人。胡敬《国朝院画录》谓:“观鹏克传家学。”工道释人物,尤擅仙佛、神像,以宋人为法,不尚奇诡,学明代的丁云鹏笔法,有出蓝之誉。雍正四年(1726)进入宫廷为画院处行走,是雍正、乾隆朝画院高手,与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齐名。造诣深湛,得乾隆帝赏识,曾为《圣制诗》初集、二集、三集之多幅画卷题诗。在宫廷画院五十年左右,作品近二百件。传世作品有完成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法界源流图》卷,纵33厘米,横1635厘米,该卷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描金设色,精细绚丽,为中国佛教艺术瑰宝、世界佛教艺术明珠,现藏吉林省博物馆;乾隆十三年(1748)作《乞巧图》卷藏上海博物馆;二十六年(1761)作《无量寿佛图》轴、《宝相观音图》轴藏故宫博物院;三十五年(1770)八月作《说法图》轴藏西柏林民俗博物馆。弟丁观鹤,亦供奉内廷,工人物。

  丁观鹏擅长画道释人物,也善画山水。曾与弟弟观鹤同供奉于南熏殿。他的画作清宫收藏很多。与陈枚等六家合作《庆丰图》卷,《太平春市图》卷,与陈枚、孙硝合作《丹台春晓图》卷等,均辑入《石渠宝笈》。传世作品有:《摹宋人雪渔图》和《仿韩 七子过关图》,均辑入《中国历代名画集》。

    《乾隆帝是一是二图》绢本设色  76.5cm×147.2cm

    乾隆皇帝御题:“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长春书屋偶笔。”钤“长春书屋御制”白文方印、“乾”朱文圆印、“隆”朱文方印、“观书常乐”白文长方印、“乾隆御赏之宝”朱文方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形印、“内府图书”朱文方印。

  图绘乾隆皇帝身着汉人服饰,正在坐榻上观赏皇家收藏的各种器物。其身后点缀室内环境的山水画屏风上,悬挂一幅与榻上所坐乾隆皇帝容颜一样的画像。此幅构图是仿清宫旧藏的一开宋人册页,乾隆皇帝很欣赏此类新颖别致的构图,因此,他谕令丁观鹏等宫廷画家共创作了5幅与之相类似的图画,并且将宋人册页中的文士换成了他的头像,以这种画中画的形式表现皇帝的肖像,在西洋画中是没有的,在中国历代皇帝中,也仅乾隆皇帝一人。

  图中乾隆皇帝的画像具有肖像画特点,约40余岁,其面部刻画细致传神,表现出他睿智而自信的神态。图中所绘商代青铜器、元代瓷器等器皿不仅充实了画面,令构图更为饱满,而且映衬出乾隆皇帝儒雅的生活情趣和他对传统器具的赏识与重视。

       《乾隆洗象图》纸本设色 132.5 cm×62.6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宗教题材绘画,但是画中的普贤菩萨,却分明是乾隆皇帝的形象。众人正在观看洗刷白象,而那头白象就是普贤菩萨的坐骑。画中除去乾隆皇帝外,另有数人带有肖像特点,当为郎世宁所绘;而人物的衣纹,线条拌动,很有特色,应出自丁观鹏之手笔。画上只署了丁观鹏一个人的名款,其实应当有欧洲画家参与其事。画幅左下角署款:“乾隆十五年六月臣丁观鹏恭绘”。

局部

       此图绘乾隆皇帝行乐生活的一个场面。画中乾隆扮作普贤菩萨,高坐莲座。侍者扮作玉女、金童及天王,分立两旁。几位僧侣仆人正在洗刷一头白象,准备搭上毛毡锦垫,以供“菩萨”骑用。画下三位僧人,一位正在清扫,另二位正在传接经书,欲呈献皇帝。画面取云雾缥缈、山泉粼粼、木石山花骨秀清逸之处为背景,突出仙界气氛。人物衣褶皆用战笔流水描,宛转卷曲,古拙奇趣。人物面部用淡色晕染,富有体积感,尤其乾隆的面部,更具有写实的意味。此画将乾隆喻作法力无边、救苦渡难的菩萨,其主旨不言而喻。

    《太平春市图卷》 绢本著色 30.3 cm×233.5 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太平春市图》描绘新春农村热闹欢庆春节情景,爆竹、太平鼓、果品、鸟鱼挑摊,以及各种行业的耍猴货郎、算命、跑旱船、演傀儡戏的表演艺人。松树下文士席坐品茶闲聊,朱漆托盘内置有紫砂大壶与青花碗,盛装泉水则用绿地花卉大壶、茶铫。挑夫担子盛放糕点使用的是青花与描红龙纹碗、盘,均是乾隆时期宫廷用器,可知街上买卖艺人都是由宫中侍仆所装扮。

局部一

局部二

局部三

局部四

局部五

 

《十二月令图轴》之正月

《十二月令图轴》之四月

《十二月令图轴》之七月

《十二月令图轴》之十月

    《十二月令图轴》绢本浅设色 175.0cm×97.0cm唐岱、丁观鹏等合作

描画十二个月中民家之生活情景,并不完全依据故事。《十二月令图轴》利用具有透视观念的复杂建筑,将画面空间分割出好几个不同的区域,再分别将当月可以进行的数项代表活动填入其中。这种分块处理活动的方式,整体看来并无特别明确的主题,但无论视线到哪个角落,却都有引人玩味的精致设计。

该图轴是典型的清宫廷画派作品。清朝宫廷画院,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鼎盛。那时西洋传教士络绎来华,意大利的郎世宁、法国的王致诚,捷克的艾启蒙等,带来了西洋画的凹凸阴暗和透视法,在宫内为皇帝作战功图,以精细逼真的艺术效果而受到欢迎。中国绘画明清变革,并没有割裂绘画的传统,清代仍然画派林立,摹古、创新各行其道;文人画、西洋画也对宫廷绘画产生了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还以画为生、以画泄愤,金石书法的刚健之风也溶入了绘画。民间绘画更加世俗化、商品化;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最后辉煌,清代绘画已呈现出发生奇变的倾向,为近代中国绘画的改革作好了准备。清朝宫廷绘画的题材主要有人物肖像画、宫廷生活画、历史纪实画,以宣传皇帝的文治武功,为皇帝服务。花鸟画于历朝相仿,延续“黄家富贵”一路,也参有没骨画法,稍为奔放生动,著名画家有邹一桂、蒋廷锡等。山水画大致为“四王”派系;界面更趋宏大、工丽,注重装饰趣味,著名画家有袁江、袁耀父子。这种局面与大清帝国利用文化粉饰太平的专制政策十分吻合。

《宫妃话宠图》绢本设色 纵107.5×58.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人物

人物

丁观鹏(款)麻姑献寿图

洛神赋图

货郎图

《试马图》设色纸本

洗象图
























 
罗汉图

《五星二十八宿》 台北故宫藏.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六十一:顾 洛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顾  洛


       顾洛(1763—约1837),字西梅,号禹门,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擅书画。画工人物、山水、人物古雅,山水苍润;花卉、翎毛亦见生动。仕女工致妍丽,尤为著名。生平作画未尝重稿,亦未授一弟子。传世作品有《仿元人仕女图》《抚琴图》《美人春愁图》等。此画以淡墨写意绘庭院中的树木竹石,点撇随意,韵味清冷。圆月窗内,一女子瘦影独坐,正在阅览案几上的一纸薄笺。面容略带惆怅,似有万般心事。此画以景衬人,以景托情,将主人公的孤单、寂寞的心境表露无遗。

执扇相思图

玉环病齿图

罗浮春梦图

花荫静坐图

览集仕女图

旧家雏凤图

天寒压线图

仕女图

踏雪寻梅图

五子夺魁图

《仕女图》 设色绢本,立轴 82.5 × 44cm

《小青小影图》绢本设色    纵99厘米 横39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献芝图

文窗写韵图

一篮春光图

仕女图

柳荫采荇图

风尘三侠图

宝帐芙蓉图

芭蕉仕女图
常把花枝傍辇行

人物

人物

柳荫浣纱图

人物

《红楼梦》人物

琴韵清音

仿唐寅画意作品

浣溪艳蹟图

侠女图

仕女图

山水人物轴

秋树读书图

柏荫仕女

人物

仿古人物册

人物三条屏

人物四条屏

 【附】顾韶女儿顾韶

顾韶作品

顾韶是清著名画家顾洛之女,杭州人,号螺峰女史、武林女史。顾韶的生卒年不详,但其父的生卒年基本是清楚的,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通过顾韶画落款及相关资料,可以基本知道顾韶生活于清道光、咸丰年间。

关于顾洛,《墨林今话》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从《墨林今话》我们可以看出,顾洛是一个绘画天才。顾洛家贫,同乡有个叫张秋谷的善画,顾洛便跟他学画。张秋谷的朋友汪未山收藏了不少名画,张秋谷时不时借汪的画去临摹。顾洛也有机会临摹,而顾洛的摹本与原作简直真假难辨。由此,张秋谷便带顾洛拜访了汪未山。汪见顾家贫,便让顾住到他家。顾洛由此逐渐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墨林今话》还提到,顾洛的画特别受日本人喜爱。

《墨林今话》提到顾洛有一子一女,子顾驺女顾韶都擅画,风格与父亲顾洛一致,也都有所成就。从顾韶的一幅画落款称顾驺为弟可知,这是姐弟俩。顾洛一生没有收任何弟子,只有一双儿女对他的艺术传承,也成为职业画家。

顾韶幼承父训,世其家学,画得一手好花卉,人物也画得精妙。据说顾韶善画玫瑰,甚至能招来蝴蝶。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六十二:姜 壎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姜  壎

  姜壎(176418211834)号晓泉,号鸳鸯亭长、红茵馆主人、洗红轩主人,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为铁保制军幕客。能诗,善书。花卉写生法恽寿平,尤擅长仕女,精于傅粉施色,肌理细腻,笔姿清劲。嘉庆三年(1798)作《白描仕女册》;十一年(1806)作《儿女英雄传图》册;二十四年(1819)作《罗敷采桑图》轴。传世作品有《临王绎李清照小像图》轴,现藏江苏无锡市博物馆(陶心华捐献)。著有《洗红轩诗》。其卒年一作1821年,按《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又作道光十四年(1834)

仕女图

《李清照小像》纸本设色  115.8cm×26.7cm 无锡市博物馆藏

荼蘼春去图



松下伴知音

《谁解相思》  绢本

册页《柳溪垂钓》和《竹韵雅声》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六十三:改 琦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改 琦


       改琦(17731828),清代画家。字伯韫,号香白,又号七芗、玉壶山人、玉壶外史、玉壶仙叟等。松江(今上海市)人,宗法华喦,喜用兰叶描,仕女衣纹细秀,树石背景简逸,造型纤细,敷色清雅,创立了仕女画新的体格,时人称为“改派”。工人物,佛像,仕女,笔意秀逸潇洒,其远祖为西域人,于元朝时入居中原,明清两代世居宛平(今属北京),祖父改光宗一度任松江(今属上海)参将,遂入籍于此。明清以来,松江地区文人荟萃,书画鼎盛,改琦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影响,青少年时就在艺术上取得一定成就。稍长,结交地方名人,如王芑孙、李廷敬、李筠嘉等,诗、书、画上得到指点,开阔了眼界,名声渐著,慕名索画者接踵而至,作品不但在江浙一带备受推崇,而且还得到京师的王公贵族、官僚文人的赞许。与之交往的有钱杜、蒋宝龄、陈文述、陈鸿寿等画家、鉴赏家和文学家,相互唱和、切磋画艺。先后到过上海、杭州、吴兴、苏州、常熟、无锡、金陵、宜兴、溧阳、当涂、扬州、袁浦诸地。外游期间,与所到之处的文人、画家均有书画应酬、诗词赠答,并游山玩水,领略江湖名胜,使其视野、胸襟得到了开拓和丰富,对其艺术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改琦善画人物、花竹,尤以仕女画最为著名,数量较多。曾画《红楼梦图咏》50幅,镌版行世,笔下仕女形象柔弱削瘦,别具风格。其花鸟、山水、兰竹等,吸取前人之长,亦有一定造诣。代表作有《张夫人晓窗点黛图》、《元机诗意图》等。能诗词,有《玉壶山房词选》问世。其子改小芗、孙改再芗均能画,画风尚能相似。

  他擅长仕女画,对当时和后期都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他们的提领,使晚清时期仕女画风靡一时,适应了当时上层阶级腐败 沉溺于裙钗粉黛中消磨时光的生活,所以对仕女画欣赏与仕女画的风靡起了推动作用。这幅《子夜歌》正是表达了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歌舞升平、犬马声色,正如作者在画上题词:“旧时月色凉于雪,满彩花影飞仙蝶,碧玉一枝萧,红阑十四桥。烟丝吹不断,翠里风零乱。怅觞竹西亭,消魂是此声。”款署七芗、钤“改琦之印”。这幅图描绘了一个体态纤弱面目娇媚的歌女,怀抱长萧,正欲吹一首委婉的曲子,以表达她的悲凄之心。她面部表情多愁善感,体态轻盈婀娜,整体感娇柔生动。其衣饰清晰,发丝几根根可数,笔墨干净利落,有一种优美娴静的氛围。

  改琦的生年刚好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逝世10年以后,那时候《红楼梦》算是流行读物,所以他也情有独钟,人物画作中自然少不了红楼梦人物,以至出版红楼梦人物画册,已印行的至少有《红楼梦图咏》、《红楼梦图》、《红楼梦临本》三种,其中以《红楼梦图咏》尤为著称。

  这部《红楼梦图咏》成书比较早,可出版发行很晚。资料记载:该书从大约嘉庆二十年开始绘制,间隔了60多年。因为当时改琦以《红楼梦》图见示于住在上海的风雅盟主李荀香,荀香以为“珍秘奇甚,每图倩名流题咏,当时即拟刻以行世”。但道光九年,李荀香和改琦相继去世,“图册遂传于外”。到道光十三年,被改琦弟子顾春福复得,但不知为何又流于南昌,光绪三年被淮浦居士购得,直到光绪五年方才出版发行。

红楼人物图咏——司棋

红楼人物图咏——小红

       《红楼人物图咏》

       《红楼人物图咏》最早叫做《红楼梦人物册》。改琦的红楼人物图咏,为《红楼梦》绘画的先声,他生于乾隆三十八年,离曹雪芹逝世只有十年。红楼梦人物图册作于一八一六年(嘉庆二十一年),是他成熟期的代表作。改琦原画有四十八页,今由木刻本仍可仿佛知其全貌。其原画真迹,今仅存十二页。

       《元机诗意图》立轴 绢本设色 99cm×32cm 故宫博物院

       作品画的是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像。鱼玄机是个很有才华,而遭遇却很不幸的人,她大约生于844年,卒子871年,字幼微、蕙兰,清代时因避康熙玄烨的讳改称为鱼元机。嫁给李忆为妾,因受李妻的妒忌,被迫出家,在长安咸宜观做了女道士。由于喜读书,有才思,擅作诗,受到当时文人们的重视,温庭筠等名家常与她作诗唱和。后因忌妒笞杀侍婢绿翘,被判死刑,其时年仅二十多岁。留有诗文一卷。设色古雅,衣纹秀劲,玄机倚坐展卷。姿容秀美,含蓄深思,刻画传神。

       《宫娥梳髻图》立轴 纸本设色 88.2 cm×20.4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改琦的仕女画形象纤细俊秀,用笔轻柔流畅,落墨洁净,敷色清雅,创造了清代后期仕女画的典型风貌。此图就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特点。画中写清晨晓妆的情景,一个宫娥披发而坐,另一宫娥正帮她梳头,从自题中可知是坐者尝试新的发式,正让别的宫娥帮忙。人物的造型、神态活灵活现,富有生活情趣。设色素净,虽有红、绿、黑等重色,却更添清丽,是一幅意境醇美的仕女佳作。




































































布袋和尚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六十四:苏六朋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苏六朋

苏六朋肖像(作者不详),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苏六朋(17911862),字枕琴,号怎道人,别署罗浮道人、南水村佬、南水渔郎、南溪渔者、罗浮樵子、浮山山人、浮山七十二洞天樵子等。广东顺德人。清代画家,世人称其与苏仁山为“岭南画坛二苏”。他生活在清代晚期的广东。少年的时候即喜爱绘画,他专程到罗浮山,拜宝积寺的名僧德堃和尚为师学习绘画。学成后,他来到广州,在城隍庙外摆摊卖画,并且以此养家为生。中年移居广州石亭巷,以开馆授徒和卖画为生。室名作“石亭池馆”、“枕琴庐”、“毕竟如是轩”等。清同治元年(1862),苏六朋在广州病逝。

  苏六朋最擅长人物画,内容大多取材于都市生活中百姓的市井风俗,平凡生活,以及市民喜爱的传说故事。其笔下的小商贩、卖艺的盲人等人物形象逼真,一嗔一喜一忧,或动或静或憨或诈的各种人物,神情与心态均丝丝入扣,笔笔传神,真实描绘出社会日常生活的各种层面。人物体系与衣褶的线描,清净脱俗灵动飘溢,甚具大手笔之神韵。他善于画“指画”,作大幅人物画时常以“指笔兼用”。一指一笔相互配合,能“工”能“意”,线条转合流畅,颇具得心应手之妙。苏六朋所作的山水画与花卉设色亦以落笔浓淡相宜,变化雅致而为士林赏识。

       苏六朋的人物画从技法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工笔,一为写意;若从题材上讲,则也可分为两类,一曰市井人物,一曰历史或风俗人物。他的画艺在晚年时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受到文人墨客的好评。其所作的《清平调图》、《东山报捷图》、《太白醉酒图》等被后人视为岭南画界之珍品。

       《太白醉酒图》立轴 纸本设色 204.8cm×93.9cm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写李白醉酒于唐玄宗(李隆基)宫殿之内,由内侍二人搀扶侍候的情景。图中省略布景,人物造型准确,李白戴学士巾,五绺清须,面部用工笔描绘,层层晕色,表情活脱若生,眉宇间流露出高傲之态,十分传神。李白身穿白色朝袍,朱色靴、带,色调鲜明; 内侍的服饰作皂帽、青杂色衣履,色调灰暗。以服装色彩明暗度的不同,烘托出李白高昂尊贵的气势。运思十分巧妙,多用方正之笔钩勒线条,设色富有层次。是作者于道光24年(1884)二月创作的名作。

       《清平调图》立轴 纸本设色 132 cm×101.5 cm 广州美术馆藏

       此画绘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召李白作“清平调”的故事。画面构图完整,有开合之意,人物呼应紧凑。神态自然,各具表情。令人感到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得笑看”之情景。笔法细而不匠,粗而不野。线条钩勒流畅。墨色清新,为苏六朋早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东山报捷图》立轴 纸本 238 cm×117 cm 现为广州美术馆藏

       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雅与宁静。山间一隅,树木葱茏,一道清泉逶迤婉转,自山石之间缓缓流下,水声淙淙,使画中环境显得更加寂静安宁。对弈的二人神情专注,仿佛心无旁骛。画家通过对人物形体、姿态与服饰的具体描绘区分出二入主与客的关系。主人谢安的身体全部展现在观众面前,他神态高雅,气度雍容,衣冠线条宛如行云流水,简洁酣畅。客人的身体有一半被掩映在树后,他给观者的只是一个侧面,作者采用了这样一种对比的方式,有意弱化客人的形象,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画中主人的地位,从而使谢安的形象不言自明,虽是少许变化,却是别具匠心。作品另外一个非常巧妙的地方,就是在画面的右上方,婉蜒曲折的山道上,一匹战马风驰电掣般飞奔而来。这一处微小的安排恰恰是这件作品的关键,战马上的特使是刚刚从战场上归来向谢安捷报的,这正是这幅《东山捷报图》的主题所在。作者有意把这—人一骑安排在这样的—个角落,是为了避免纵马狂奔的强烈动感破坏了画面的整体和谐与宁静。观者在看至挞匹奔马的时候,仿佛能够听到急促的马蹄声,使画面在舒缓与寂静之中平添了一种紧张与躁动,能够在—幅作品中处理好这种动与静的强烈对比是需要深厚功力的。整幅作品结构严谨,造型生动,笔法细致,设色淡雅。在山崖的晕染中,十分注重水分的应用,使崖石显得滋润透亮,如同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水气,具有典型的江南山水秀美华滋的韵味,色彩明快清爽,淡而不薄。树木的勾勒皴擦细腻精到,法度森严,颇有唐寅与仇英的遗韵。

   《通宝图轴》(1837年)纸本设色134.3 cm×66.3 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松荫对弈图》 立轴 设色绢本

   《十八学士图轴》(1854年)绢本设色128.8 cm×54 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冯煖为孟尝君收债图轴》绢本设色  116.5 cm×41 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仿陈老莲笔意

仿陈老莲意

仿陈老莲先生笔

听琴图



神仙人物




听琴图

簪花进爵图

文林雅聚图

《金莲归院图轴》(广东省博物院藏)

仿古人物



松下论道图

罗浮女遇仙图

树下抚琴图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六十五:康 涛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康  涛

《华清出浴图》局部

       康涛,生卒年不详。后更名焘,字逸斋,一字康山,号石舟,又号既济生,晚号天笃山人、莲花峰头不朽人、茅心老人、荆心老人,钱塘(今杭州)布衣。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一生布衣的康涛,可以说是清代一位隐逸之士,远离官场,不求功名,潜心研究着自己钟情的艺术。擅山水、花鸟,尤精仕女,姿态静逸。

       《华清出浴图》立轴 绢本设色 120cm×66cm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人物用笔工整细致,有院体之风。线条多用铁线描,流畅圆润,飘逸不凡。敷色十分讲究,体现出不同衣料的质感。人物造型准确,虽用笔细致,却无媚俗之感。

       《持节仕女图》纸本设色  135.9 cm×35.9 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康涛的仕女形象完全与清代仕女画的总的风格相符合。用笔极其工细,色彩亦厚重浓烈,可以称作是工笔重彩仕女画的代表画家。此画属于白描手法。此画用笔工谨严整,略显拘板,但很写真,很能体现当时仕女画的风貌。画中女子弱不禁风而清秀淡雅,体态纤秀,风神娴静。

        三娘子图》立轴 绢本设色 尺寸不详 首都博物馆藏

       三娘子为蒙古鞑靼部的女首领,于万历十五年,受明政府加封为忠顺夫人。一生历配三代首领,掌握部族军政大权二十余年,积极与明政府修好,使两族最终停止战争,互开贡市,促进蒙汉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受明政府的器重。图中三娘子容貌娟秀,体态端庄,身着汉人服饰,似是大家闺秀。眉宇间略带惆怅,眼神却果断、坚定。画面不着背景,使人物更有呼之欲出之感。线条流畅不滞,笔简意足,造型生动传神,是一幅优秀的人物画作品。

       《贤母图》立轴 绢本设色 136.7 cm×67 cm 首都博物馆藏

       从此图的题款“临民听狱,以庄以公。哀矜勿喜,孝慈则忠”,可以推知此为贤母向即将离家仆任的儿子所作的教诲。画家以高超的笔法将贤母严肃训诫却又暗含离别伤感之态、儿媳恭顺侍立而又对丈夫依恋不舍之情、儿子恭敬聆听却踌躇难离之意,刻画得极其生动传神。人物在构图上呈一斜线排列,目光或低垂,或凝望,各自不同,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配景的案几、床榻、屏风形成由近及远的层次感。画风严谨,设色清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孟母断机教子图》 绢本设色 88.4 cm×31 cm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孟母断机教子图》,作者通过对画面精心的构置,充分发挥人物画“造情”、“造境”之功能,鲜明地揭示了绘画的主题。纵观此图画面构成:图上方有作者以楷书题述《列女传》中的孟母三迁择邻、断杼教子的内容。“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孟子的教育曾三迁居住地,说明环境对学习的重要;画面下方描绘了孟母断机教子的情景。在图的中心位置,孟母侧身立于织机边,左手指机,右手执刀,似在训教;右下方,孟轲面朝母亲弓身拱手、毕恭毕敬地站立,那神色专注的样子,未脱顽童天真稚气,表现出对母亲极其恭顺。细品《孟母断机教子图》,画中线条运用纯熟,人物形象古朴、清秀,孟母面部的表情也描绘得生动细腻,衣纹的勾勒生动地体现出材料的质感。母子二人头巾上的青色和孟轲鞋上朱砂的运用,协调、自然,无生涩之感。织机的结构勾勒得缜密细微,设色淡雅。巧妙的构图、精到的用笔,使整个物象跃然纸上,进而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擅长人物画的功底。画面署款:“乾隆二十八年(1763)岁次昭阳协洽皋月既济生画于西子湖头读画楼并记。”

       《唐夫人事姑图》立轴 设色纸本  西泠拍卖(杭州)2010年春季拍品

       款识:唐崔山南名管,博陵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柳玭曰:崔山南昆弟子孙之盛,乡族罕比。山南曾祖王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笄拜于陛下,即升堂乳其姑,长孙夫人不粒食数年而康宁。一日疾病,长幼咸萃,宣言无以报新妇恩,愿新媍有子有孙皆得如新妇孝敬,则崔氏之门安得不昌大乎?乾隆十八年,岁次癸酉春二月并记于朐阳寓斋,既济生焘。

       印鉴:石舟(朱)

 【附】康涛山水画一幅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六十六:费丹旭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费丹旭


       费丹旭(1801 -1850 ),清代画家。字子苕,号晓楼,别号环溪生、环渚生、三碑乡人、长房后裔,晚号偶翁,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工写照,如镜取影,尤精补景仕女,轻灵潇洒自然,有“费派”之称 。兼工山水、花卉,以清灵雅澹之笔出之 。偶作诗词,亦如其画 。书法恽寿平,有韵致。其父费宗骞擅画山水。丹旭少时便得家传,后浪游于江浙闽山水间,与画家汤贻汾、张熊,鉴赏家张廷济等均有往来。肖像画独具一格。工写照,亦作花卉山水,如镜取影,尤精补景仕女,秀润素淡,潇洒自然,格调柔弱,用笔流利,轻灵洒脱,有“费派”之称。兼工山水、花卉,以清灵雅澹之笔出之。偶作诗词,亦如其画。工书法,书法恽寿平,有韵致。一生为家计所累,卖画于江浙两省,上海、杭州、苏州一带,寓杭州最久。常流寓于汪远孙、蒋百煦等人之家,以绘画供人玩赏。道咸(一八二一至一八五o)间曾寓沪鬻画,卒年四十九。有依旧草堂遗稿,现存作品有《东轩吟社图》、《果园感旧图》、《负米图》、《执扇倚秋图》等

       费丹旭的仕女画在清代风靡一时,可以说是“名动江南,输金竞购”。费丹旭能诗词,工书法,精绘画,尤以擅长画仕女享誉艺坛。清代仕女画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其受重视程度高于山水画和花鸟画题材,清代高崇瑞的《松下清斋集》中有一句话说:“是极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鸟,惟美人可以兼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朝仕女画的地位。

       他生长在一个书画世家中,他的父亲、叔父都擅长绘画,其父费珏(芝原)(又名费宗骞)为沈宗骞弟子,他幼承家学,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能诗词,精写照,如镜取影。善画人物,尤精补景仕女,笔法秀润,赋色素淡,香艳妍雅,神情逼肖。兼工山水、花卉,取法恽寿平,所作清灵神秀,颇有韵致。常卖画于江浙一带。客上海,流寓杭州最久。曾为丁敬、金农、厉鹗等人画肖像,名噪一时。与蒋宝龄、翁雒等都有交往,与改琦并称“改、费”。与汪远孙创立东轩吟社,从黄士珣学诗词,向高垲、张廷济学书法,交游甚广,艺术修养深邃。他的一生,多活动于江、浙一带,道咸(18211850)间曾寓沪鬻画,卒年四十九。

       费丹旭幼时即工画美人,年长更以仕女画著称。所作仕女形象秀美颀长,体态婀娜,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趣味。他所塑造的仕女,纤弱俏妍,细眉柳眼,有“弱柳扶风”之感,作品颇受当时士大夫的赞赏,据说“尺幅仕女,人争宝之”,凡“舟展所经,求画者日踵至”,可见影响之大。他的画在笔墨气韵上以隽秀为特色,线条轻疾利落,柔中见骨,评论家称之为“有颜筋柳骨之妙”,很适合于表现仕女绺柔、安闲的仪态。他用线流畅,设色典雅,长于写真,能够以形写神,融色墨为一,自成风貌。他的补景仕女,秀润素淡,潇洒自然,格调柔弱,用笔流利,轻灵洒脱,有“费派”之称,继改琦之后誉满左江。兼工山水、花卉,以清灵雅澹之笔出之。偶作诗词,亦如其画。工书法,书法恽寿平,有韵致。一生为家计所累,卖画于江浙两省,上海、杭州、苏州一带,寓杭州最久。常流寓于汪远孙、蒋百煦等人之家,以绘画供人玩赏。

出浴图

韩康卖药







富贵寿考图

明妃抱阮图

风尘三侠

采莲图

泛舟读书图



桐荫读书图

罗浮梦境图

女红图



仕女图





吹箫图

竹窗读书图
仕女图



感秋

仕女围棋图

蕉荫仕女图

董思翁小像

婴戏图

人物

人物

织女图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六十七:任 熊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任  熊

屈原

  任熊(18231857)或(18201864)清代晚期著名画家,“海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江萧山人,字谓长,一字湘浦,号不舍。幼时家贫,跟塾师学画人像,寓居苏州、上海以卖画为生。后流浪到宁波,得遇名师姚燮,在其家“大梅山馆”学画,深得宋人笔法。任熊是绘画全才,山水、人物等无一不能,画法宗陈洪绶,任熊与弟任董,儿子任预、侄任颐称“四任”,又与朱熊、张熊合称“沪上三熊”。

  其父任椿,善画,在当地稍有名气。受其影响,任熊自幼喜爱绘画。父卒,又从村塾师学画肖像。凡影描勾填之法,画男女老幼之容,无所不会。因不愿死板地恪守粉本,乃窃变其法,以期画出裹在衣冠里的人体解剖结构,于是弄得“朝服翎顶者秃其颅矣,端拱者跣一足矣”,因而引起老师的不满。任熊遂离师而赴各地卖画为生。

  在杭州他得到同乡陆冶山相助,结识了许多画友。此时他的肖像画已为人所重,然他对传统艺术的学习仍孜孜不倦,临摹了杭州孤山圣因寺贯休的十六罗汉石刻画像。浙西周闲喜爱任熊绘画,将他邀至范湖草堂,使他终日临抚古人名作,略不满意,则再临一遍,必达到与原作乱真或胜过原作乃已。兴致所到,经常通宵达旦,前后达8年之久,故其画艺日益精深。他又被宁波文人姚燮延请。姚家收藏甚富,使他得以饱赏宋元明清诸代名家的书画佳品。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姚燮诗意图》120幅(故宫博物院)。后来常往来于宁波、杭州、上海、苏州等地,靠卖画为生。任熊的绘画、人物、花卉、山水无所不能,工笔、写意兼长,尤以人物画著称。其画格、画法主要学习陈洪绶,并加以发展,笔法清新活泼,气味静穆,富有装饰趣味,深为当时人们所喜爱珍赏。

  任熊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虫鱼、走兽,无一不精。其笔力雄厚,气味静穆,深得宋人神髓。尤擅长人物,堪与陈洪绶并驾。尝居蛟川姚梅伯(姚燮)家,为作大梅山民诗意图一百二十帧。与酣落笔,二月余而成。为生平杰作之一。设境之奇,运笔之妙,令人但有赞叹。有列仙酒牌、于越先贤传、剑侠传、高士传等画谱行世。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尝作秋林共话图。有《列仙酒牌》《于越先贤传》《剑侠传》《高士传》等木刻图谱行世,称绝一〔清〕任熊洛神图轴时。咸丰七年(1857)尝作《秋林共话图》。传世作品有《十万图册》十页、《姚燮诗意图册》《自画像》轴等,现藏故宫博物院;咸丰五年(1855)作《四梅图》轴藏中国美术馆;《为姚梅伯作人物册》二十页、《洛神图》轴、《范湖草堂图》卷藏上海博物馆;《丁文蔚像》轴藏浙江省博物馆;《少康像》册页藏南京市博物馆;《瑶宫秋扇图》轴藏南京博物院;《四季花卉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人物图册》藏广州美术馆。

       《瑶宫秋扇图》绢本设色 85.21cm×33.5cm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工笔写一仕女手执鹦鹉纨扇,姿容秀丽。衣纹线条刚劲、飘洒,时出方折之笔,笔致细腻,设色浓丽,有更多世俗趣味。人物描写着重刻画动态。造型略带夸张,风格近似陈洪绶,是任熊的传世杰作之一。

湘夫人图 纸本设色 121.4×35.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洛神图轴 绢本设色 110.1×53cm 上海博物馆藏

       《元女授经图》绢本设色 129 cm×41.5 cm× 天津人民出版社藏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长枪大炮无情地打开了古老封建帝国的森严壁垒。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艺术家们不能不对自己的创作观念和民族传统进行重新理解。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文人的雅逸、宫廷的富贵、民间的粗俗,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宽容态度融洽和凝铸到一起,成为中国绘画的新的传统—这就是以赵之谦、任熊、任颐、虚谷、吴昌硕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所创造的“海派”绘画艺术。《元女授经图》就代表了这种趋同的艺术风尚。

       《柳荫仕女图》绢本设色  141.7 cm×39 c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任熊的此幅《柳荫仕女图》画面层次井然,人物欹石,以人的纵向动感破石的横向结构,石又半遮着柳树。这种被表现的物象的相互遮挡穿插,形成了变化的韵律、含蓄而又令人快慰的艺术节奏,进而使这幅简约、单纯的《柳荫仕女图》显得丰富而耐人寻味。

       《临陈洪绶钟馗图》绢本设色 97.6 cm×35.6 cm 苏州博物馆藏

  此图绘钟馗骨相奇伟,一手持剑,一手捧爵,似正在驱鬼。用枯墨粗笔,勾画衣纹,简疏方折,仿效陈洪绶早年的奇倔笔意。衣上补子的图案、剑鞘、花纹以及其帽翎之旁的鲜花却极细上整细致。画面粗中有细,变化之中又有统一。钟馗面容层层晕染,结合方笔勾墨,显得坚毅而果断,须髯皆由细笔绘出,根根宛若生成。此画继承了陈洪绶人物画夸张变形的特点,线条遒劲,刻画出钟馗鲜明的个性,其耳畔一簇工笔花卉,又便画面平添无限生趣,也反衬出钟馗面恶心善的本性。

 





       《十六应真图册》绢本 54cm×96cm×16(选3幅)

       直入陈洪绶之室而别开生面,堪与并驾。任熊年青时尝至定海观吴道子的木画,二十四岁时,偕同乡陆次山旅居杭州,观摩唐高僧贯休所绘《十六尊者石刻画像》。石刻画像那奇古的形态,令他倾倒,寝卧其下,临摹不倦,铭刻于心,加深了对古代人物画的认识,从《十六应真图册》中,不难见到此种影响。



       《群仙祝寿图》  十二屏 设色纸本 庚戌(1850年)作

       关于神仙聚会的主题,早在唐、宋时代绘画中就已经出现,只是在唐、宋、元早期绘画中,多为礼佛、朝元、仙游、海会之类的内容,具有浓厚的宣教意义反映人们对神袛的崇拜和信仰。例如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元永乐宫壁画《朝元图》、明法海寺《帝释梵天图》等。至清代,这类题材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而加强作品涵含的祈福、喜庆的宗教主题。于是“群仙祝寿”这样的题材应运而生。从现存作品观之,任熊的《群仙祝寿图》大致是同类题材中最早的作品。





        此图屏构思宏大,神仙人物多达22位,另有童子2人,侍女11人。各路仙真自右往左,行进于海边、岩石、丛林中,他(她)们或手持奇花异奔、蟠桃珍果;或吹笠鼓琴、持册展卷;或捧盒携奁,宣示出祝寿献礼的主题。从人物的形貌和标志物考稽,其中包容了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各路神仙,如骑白牛的老者应是老子道君、身披荷衣手持花杖的女仙当是麻姑;还有手耍金钱的刘海、手持荷叶和圆盒的两位蓬发仙人,应是拾得和寒山(和合二仙)。图中并绘有八仙中的七仙:手握拍板者为兰采和、肩荷花果作村姑相者是何仙姑、背剑者为吕洞宾、抱道筒者为张果老、拄竹杖系葫芦者为李铁拐、札双髻持扇者为钟离权、穿官袍拱手者为曹国舅,唯缺韩湘子一仙。此外,还有手捧珍果的罗汉和其它不可名考的神仙,仪态端庄。她的坐前族拥着一支仙女乐对,吹奏排萧、横笛;弹拔箜篌、阮、琵琶、三弦;击打排鼓,众乐齐鸣,在一片袅袅仙乐声中,迎接着众仙的来临。山林间长松、巨柏耸立,花木丛生,太液池荷花盛开,孔雀、仙鹤游弋,渲染出昆仑山仙境祥和絢烂的气氛。




       全图布置疏密聚散有序,神仙中男女老幼不同身分,各具身姿仪态,形象生动传神,极见画家深厚的造型工力。人物的形貌刻划,取资陈洪绶的夸张手法,突出个性神态。如老子、罗汉的奇相异貌、李铁拐髭须满面、钟离汉鼓目长髯。然而,并不像老莲那样怪诞,尤其是仙女形象,多为秀丽的面容,欣长的身躯,更合乎世俗的审美理想。人物的衣纹线描,嗣承老莲的遗法,园劲挺拔,而较多流动转折之笔。树木、花草、岩石,以线条勾斫为主,与老莲的装饰手法相似,而加多皴染,增强物像的体积光影感。画面的色彩鲜艳、亮丽,光彩耀目,变老莲的古艳为富丽。这些俱呈现出任熊学习陈洪绶画法又善于变化的创造力。

 

麻姑献寿图

三星高照图

福禄寿三星图

群仙图

三星拱照图







杨妃病齿图

无量寿佛

丁蓝叔小像 设色绢本

《自画像》约1855年,水墨设色,177x7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六十八:沙 馥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沙  馥

沙馥画像

       沙馥(18311906),字山春,江苏苏州人。出身绘画世家,又从马仙根学,善画人物、仕女、花卉,以此为业,为苏州阊门外山塘年画铺中最著名画家。初慕陈老莲;咸丰间任熊至吴门,曾问业于任;任熊去世后,又与任薰关系甚密。后因自愧画学不如任薰雄伟恣肆,遂弃老莲法,转学改琦、费丹旭,并专攻仕女、花卉,遂自成一家。

       《芭蕉美人图》立轴 纸本设色 尺寸不详 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幅是作者仿改琦笔意创作的写意仕女画。图绘女子手持花枝立于芭蕉树前闻香自醉的仪态风情。其高耸的发髻先以浓淡墨反复晕染,然后以重墨绘出根根发丝,线与面结合的绘画技法显现出女子头发的浓密及发质的柔顺。仕女的面形为瓜子脸,面部以不着痕迹的浅红色晕染,突出了人物肌肤光滑细嫩的质感和五官结构的明暗变化。其眉目间流露出矜持凄凉的怨情,与晚清文人画家在仕女画创作上所追求的“清淑静逸”之趣相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人物的衬景,一侧是刻画工细写实的芭蕉树,一侧是以淡彩直接点染的写意浮萍。二者不仅展示了作者娴熟地运用不同笔法的技能,且在画中起到了以景造势的作用。芭蕉叶的实景给人物以依托,并增强了作品清新娟秀的格调;浮萍的虚景将画面引向了纵深,扩展了作品的深远空间,并给人以丰富的暇想意境。

       此图虽以诗意入画,却更接近于人物肖像画。画中女子发髻高盘,面部五官比例恰当准确,具有写生的效果。不着痕迹的淡彩晕染,突出人物肌肤的质感和结构的明暗变化。蕉叶及衣纹皆以墨笔勾画,运笔迅疾,顿挫宛转,流畅自如。此图虽未脱离美女细眼长眉的标准,但仍有别于当时面目千篇一律的仕女画风潮。

《梨花仕女图》清 沙馥 绢本设色 纵84厘米 横37厘米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洛神赋图

楼台仕女图

碧梧秋思图

天女散花图

月中霜里斗婵娟

尔试参禅图

嫦娥

听阮图

秋夜读书图

戏婴图  立轴 1872年作

松下高士图

货郎担图

相思图

寿星

芭蕉仕女


翠竹仕女
柳荫仕女

水滨仕女

骑驴过小桥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六十九:任 薰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任  薰

展卷幽思图

任薰(18351893),字舜琴,又字阜长,其父任椿,兄任熊都是画家。少丧父,从兄学画,青年时在宁波卖画为生,1868年与任颐去苏州,后寓居苏州、上海。任颐、任预均从其习画。人物与其兄同师陈洪绶,常用高古游丝、铁线、行云流水、兰叶几种描法。任薰治学严谨,在写生、临摹上均下了苦功夫。任薰兼工人物、花鸟、山水、肖像、仕女,画法博采众长,面貌多样,富有新意。 与顾文彬子顾承相友善,曾为设计怡园。 188854岁时双目失明,后病卒于苏州。 与任熊、任颐时称“三任”,合任预为“四任”,并为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之一。

任薰作画题材广泛,对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走兽(马、羊等)无所不能,更擅长花鸟、人物。粗写意、细双勾。技法初学其兄谓长,后吸取陈老莲的传统技法。用笔沉着力。在构图上有其特长,在大小不同的画面上,创作出许多新颖、宽广、意境深远的作品,尤其适应扇面上的表现技法,能笔随意转,在极小的团扇、折扇画面上,开拓出广阔、妙趣盎然的意境。任薰作品在结构上比较严谨,很重视疏密虚实的主从关系,无论一人、一花、一鸟的主从关系都能巧心安排得体。平淡中亦能出奇,宁静中又能生动。画面上给人一种空灵明快之感。他的另一特点是工于着色,浓淡相宜,清新可爱,绝无柔媚习气。他尤长于使用重彩着色,能把对比鲜明的色彩调和统一起来,使画面上的景色更显壮丽,又能从鲜艳色彩中透出古朴的意趣。任薰人物画,线条遒劲圆韧。由其晚年人物衣褶,运笔如同书法中行草,似有行云流水之感,形态多奇伟的身躯,出乎寻常容貌,带有性格的神态,别出心匠。

《麻姑献寿图》 纸本设色 纵172厘米 横81.5厘米 常熟市博物馆藏

飲酒賞花图

雲宮仙跡圖

仿古人物 108.5×56.5cm

窦燕山教子图

仕女图

仕女图







蔡文姬

拜石图

吹箫引凤图

木公金母图

天女散花图

東籬觀菊图


《水浒人物》册页12幅: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七十:钱慧安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钱慧安

竹明画像

     钱慧安(18331911年),初名贵昌,字吉生,号清路渔子,一号清溪樵子,室名双管楼,上海浦东新区高桥镇人,为海派代表性画家之一,“城隍庙画派”代表画家。少时从民间画师学写真,早岁摹仇英、唐寅、陈洪绶,继学费丹旭、改琦、上官周等,更心追手摹《晚笑堂画传》,融会诸家之法。钱慧安为"豫园书画善会"首任会长,海派代表性画家之一。工人物、仕女,细笔干墨,笔意遒劲,神态闲雅,其调介于老莲、十洲之间。花卉山水亦善。晚岁用笔益趋劲峭。从学者甚众,有沈心海、曹华、徐小仓、曹钟秀、石钟与、谢闲鸥等,遂有"钱派"之目。钱慧安是海上画派中人物画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钱慧安绘制人物,常以自画像入画,独具创意。程十发称其为"海派艺术宗师"。传世作品有《听鹂图》、《烹茶洗砚图》、《簪花图》。

       画工人物、仕女,笔意遒劲,神态闲雅。细笔于墨,道劲方折,姿容炯雅,其调介于老莲、十洲之间。疑或涉足木版年画之故,晚岁用笔益趋劲峭燥硬,虚灵不足;人物开相流于公式;而画值不减,求画者仍踪门不绝。 印鉴:钱慧安、慧安、钱吉生、吉生、吴越王孙、武肃王二十八世孙、双管楼。

    画技正处于鼎盛期的钱慧安主要在齐健隆画店、爱竹斋等作坊进行年画彩稿创制。他创作了百余种画样,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古人诗句等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麻姑献寿》、《钟馗嫁妹》、《竹林七贤》、《风尘三侠》、《东山丝竹》、《时还读我书》、《风开露井桃》、《三块瓦绊倒人》、《如会银河》、《桃源问津》、《南村访友》、《张敞画眉》、《春风得意》、《皆大欢喜》等样稿,还有脍炙人口的《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等红楼故事。

天王送子图 

仕女图

仕女图



观音大士像









二美图

合欢永好图  立轴 1898年作

花辇迎羊图

龙宫祝嘏  立轴绢本

建福受禧  镜心 1899年作

和合万年

龢气福来  镜心  癸巳(1893)年作

晋爵一品

晋爵图



多子多福
南山之寿图

福禄寿图

蟠桃初熟图

蒲觞涤氛图

爵禄班尊图

福禄寿禧图

三曜常临图

三曜德门图

一家升举图

受天百禄图

群芳集瑞图

东坡赏砚图

得鱼图

东坡先生试屐图

福自天来图

加官进爵

漉酒图

骑驴过小桥图

赏花图  立轴 乙亥(1875年)作

诗礼传家  镜心 1865年作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七十一:任伯年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任伯年

任伯年画像

       【按】任伯年以花鸟名世,由于当时画人物的画家少,他反而成为人物画家中最有名气的。其人物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工笔作品较少,兼工带写稍多。

       任伯年(18401896),清末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任伯年、任阜长、任渭长、任预)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

  任伯年精于写像,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人物画早年师法萧云从、陈洪绶、费晓楼、任熊等人。工细的仕女画近费晓楼,夸张奇伟的人物画法陈洪绶,装饰性强的街头描则学自任薰,后练习铅笔速写,变得较为奔逸,晚年吸收华喦笔意,更加简逸灵活。传神作品如《三友图》、《沙馥小像》、《仲英小像》《梅花仕女图》等,可谓神形毕露。

  就任伯年的个人艺术造诣来看,花鸟画的本领比较高,若以当时画坛的情况而言,他的人物影响比较大,原因是当时画人物画家少,成就高者更少,象任伯年这样造诣,自然推至旁首。任伯年的花鸟画更富有创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纯以焦墨钩骨,赋色肥厚,近老莲派。后吸取恽寿平的没骨法,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这种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任伯年的山水画创作不多,早年师法石涛,中年以后兼取明代沈周、丁云鹏、蓝瑛、并上追元代吴镇、王蒙、以纵肆、劲真的笔法见长。

  19世纪80年代是任伯年创作的鼎盛时期,创作题材上范围扩大了,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用隐晦的手段寄寓深情。90年代,数量很多,但从作品的思想性看似乎没有超出80年代,但艺术手法上则更加熟练,大胆、概括,特别是花鸟画,达到"炉火纯青"的佳境。

  任伯年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结合中国画传统画法,民间画法和西洋画速写,彩色法。确立了独自的画风。擅花鸟画,钩勒,点簇,泼墨交施互用,赋色鲜活明丽,形象生动活泼,别具风格。兼工人物画,尤精肖像画,浅描淡染,笔墨不多而能得神情。亦画山水画,能塑像。其画风于清末江南一带,甚有影响。为海派之首。

《花容玉貌图》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28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梅花仕女图》纸本,横96厘米,纵42.6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送子观音图》纸本设色

西施浣纱图

佩秋夫人小像 1868年作

《风尘三侠图》,纸本设色,114.8x43.6厘米,苏州博物馆藏

钟馗花酒图

和合二仙

《人马图》 纸本设色 纵132.5厘米 横633.1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酸寒尉像》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雪中送炭图》 纸本设色纵138.5厘米 横68.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育婴图

华祝三多图

人物故事图 中国美术馆

苏武牧羊图

苏武牧羊图

天官赐福图 1885年作

羲之爱鹅图

财神图

钟馗图
女娲炼石图

松下高士 立轴 设色纸本 1881年作

携琴访友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69年作

《仙姑图》纸本设色纵148厘米 横79.7厘米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鍾馗醉酒


指日高升 立轴 设色纸本 壬辰(1892年)作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七十二:吴谷祥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吴谷祥

《霍小玉像》局部

      吴谷祥(18481903),字秋农,初字蓉甫,别号瓶山画隐,晚号秋圃老农,浙江嘉兴人。工山水并擅人物花卉,用笔苍劲,设色清丽。俞曲园评其画为“神品”。清末在上海鬻画,时画风习尚纵横草率,而其独能不落时尚。一度去北京作画,声誉鹊起,名噪南北。光绪二十六年(1900)南归,客居苏州,与顾子山、吴清卿等结画社,时称怡园七子。回嘉兴后因无家,寓居寄园,直至去世。曾自作小像《松风水月图》。又绘有《瓶山画隐图》,当时名流纷纷题咏。晚客上海卖画亦有名。卒年五十六(一作五十五)。事迹收录于《寒松阁谈艺琐录》、《清代画史》、《近代六十名家画传》。其所作仕女画,至今为世所重。

   【按】吴谷祥的《霍小玉像》典雅秀美,然而这样工细的作品比较少,他的人物作品大多兼工带写。略备一格吧。

采菱图

梧桐仕女图

对月抚琴图

帘卷西风图

杨柳堆烟图

对镜梳妆图

梅花双美图

感秋图

霍小玉像

骑驴寻梅图

太平气象图

钟馗听乐图

钟馗戏蟾图

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七十三:潘振镛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潘振镛


       潘振镛(18521921),字承伯,号亚笙,又号雅声,自称壶琴主,晚署讷钝老人、钝叟、钝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出身于绘画世家,祖父潘楷工花卉;父潘大临工仕女。幼年即染家学,六七岁时便能画人物。父亲去世后,为生活所迫,曾当过短期商店学徒。不甘就此消磨时日,仍专心习画。后从师钱塘名画家戴以恒,画艺日臻精妙,尤工人物仕女。曾往来上海、杭州、南浔、桐乡等地,敬求绘画者甚多。长卷大轴,应之不倦。民国初年在上海偕弟振节与高邕之等发起组织豫园书画善会,以鬻画所得,半充义举,一时响应者甚众。与沙山春,吴嘉猷并为三绝。卒年七十。

  潘振镛画仕女师法清代画家费丹旭(晓楼),用笔遒劲挺秀,设色淡雅,清丽绝俗。花卉师法恽寿平,书法亦似之。其人物画与沙山春、吴友如称为“三绝”。传世作品甚多,著名的有《贵妃图》(长卷)、《明妃出塞》、《西施浣纱》、《霸桥风雪》、《寒江独钓》等。除上海博物馆藏有其作品外,西安华清宫、福建陈嘉庚纪念馆亦都有收藏。有些作品曾刊于《海上名人画册》,是一位影响广泛的工笔人物仕女画家。

  弟子仲光勋(小某)、沈燧(馥岩)、朱忆春等,能传其艺。子潘琪(潘小雅)、孙潘德昭、孙女潘文淑俱传家法,工画。

绣女忧思图

落叶仕女图

凌波仙子图

人面桃花相映图

杨妃出浴图

洛神赋图

拈花仕女图

芭蕉仕女图

教子图

婴戏图

女红图

采菱图

采菱图

红袖添香图

纱窗独倚图

赏菊图

赏梅图

赏梅图

花仙子

寒香清梦图
春满江南图

风尘三侠

花神图

花神胜会

广寒仙乐图



四美图(一)

四美图(二)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七十四:任  预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任  预

任预写照   1880年作

       任预(18531901),一名豫,字立凡,浙江萧山人,任熊子。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精。在任熊(18231857)、任薰(18351893)及任颐(18401895)、任预“四任”中,最为年轻。由于其父任熊逝世时他仅四岁,因此在画风上没有机会受到父亲的直接影响。

       少即懒嬉不肯学画,熊以为恨。及熊殁,遗稿尽为倪田所得,立凡转自别家借临,然亦不肯竟学。其画纯以天分秀出尘表,正如王谢子弟虽复拖沓奕奕,自有一种风趣。笔墨初无师承,尽变任氏宗派。其山水中加人物、树石,位置衣貌,配合尤能出新。花卉能为宋人钩勒,根叶奇崛。画女子则秀媚天然,不事绚染,惟互面淡妆而已。胥口张氏尝邀至其家,为画长卷,经年始竣。然懒病不改,非极贫至窘不画,亦不肯通幅完好,非诣有所弗至,性使然耳。得者转称为奇构。得赵之谦指授,亦善刻印。卒年四十九。

       其山水中加人物、树石,位置衣貌,配合尤能出新。花卉能为宋人钩勒,根叶奇崛。画女子则秀媚天然,不事绚染,惟互面淡妆而已。胥口张氏尝邀至其家,为画长卷,经年始竣。然懒病不改,非极贫至窘不画,亦不肯通幅完好,非诣有所弗至,性使然耳。得者转称为奇构。得赵之谦指授,亦善刻印。

       传世画作有《金明斋小像》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山水纨扇》、《江城春晓图》轴藏辽宁省博物馆;《翠鸟白猿图》轴藏南京博物院;光绪十七年(1891)作《人骑图》轴藏上海博物馆;光绪二十二年(1896)作《钟馗图》轴藏浙江嘉善县博物馆;二十年作《屠婉贞五十九岁小像》卷,杨岘、吴大澄、吴昌硕、费念慈等均有题咏,现藏思无垢斋。

梅花仕女图

采菊图



人物瑞兽

晋爵图

降福图

钟馗

麻姑献寿图

钟馗夜游图

罗汉蛟龙图  立轴 丙申(1896年)作

福自天降

《窦燕山教子图》 轴,纸本,苏州博物馆藏

猎春图

安禅制毒龙

秦淮河上  立轴丙申(1896年)作

万荷影里歌声过

为陈文焯画三十小像  纸本设色

碧荫轩主人小像  纸本设色 纵127.7厘米 横60.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无量寿佛

踏海寻仙  镜心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七十五:黄山寿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黄山寿


       黄山寿(1855-1919),原名曜,字勖初,号旭迟老人、丽生、鹤溪渔隐、裁烟阁主、龙城居士等,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清代著名书画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喜爱书画,十余岁摹《七芗画本》。家人见其爱好,便送其入当地书画家糜小牧门下,自此画艺大进。此后,结识书画家张古虞、曹恺堂等,得其指点,终得一窥书画门径,登堂入室,弱冠即名动乡里。而后,又客游粤东、江西、宁波、津门等地,师法自然,画艺大进。又结交徐三庚、童大年等书画界人士,互相学习,切磋技艺,终成一代名家,闻名京师。清廷闻其名,将其招入内廷,授直隶同知官职。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乱,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为避战乱,黄山寿离开京城,寄居春申江畔,以鬻书卖画为生,并与名流吴昌硕、蒲华、胡公寿、汪渊若等相交游,是为海上题襟馆和豫园书画会之成员,海上著名画家之一。





梧桐仕女图

落梅图

仿改琦笔法

木兰从征

红袖秉烛图

举杯邀月图

东坡捧腹图

赏乐图

谢傅怡情

太傅闲情

仕女管弦

云中君



解语花

涬妃小像

双娇图

策杖山行图


雅赏图

三阳开泰

福禄寿图

晋爵图

天孙赐福图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七十六:倪  田

$
0
0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倪  田


       倪田(18551919)初名宝田,字墨耕,别署墨畊父,号墨道人、墨翁,又号璧月庵主,江苏扬州人,侨居上海。初学画于王素(王小某),得华喦法,人物、仕女及古佛像取境高逸,尤善画马。光绪中行商到沪,爱任颐画,遂弃其业而参用任法。是任派的重要传人之一,有“今之学任颐者皆倪田别派”之说。水墨巨石,设色花卉,腴润遒劲,擅胜于时,并工山水。今之学任颐者皆倪田别派。1910年任上海书画研究会庶务协董,其画在海上擅胜一时。卖画沪上三十年,卒年六十五。传世作品有《写吴昌硕六十六岁肖像》轴,现藏上海博物馆。

       《瑶池宴乐》纨扇片 设色绢本  47.04万元,20106月上海道明)

       倪田的画工,原是极佳,此《瑶池祝寿》写人物20,各人之身份、情态、动作交代得清清楚楚;更难得的是此图为倪田自制,构图繁复而不拥塞,敷色浓艳而不流俗,

       《四红图》立轴 绢本设色 122cm×49.9cm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中以古拙奇趣之笔意,塑造四个不同时期的女子。线条圆润劲秀,设色妍丽,笔法工整细致。作者近学任伯年,远效陈洪绶,得工笔重彩之神韵,却又不拘成法。人物造型略有夸张,但比例大致准确,面部及目光的正侧欹仰,自然生动,赋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人物或刚或柔,或外露或内敛的不同精神面貌。

       《钟馗仕女图》立轴 设色纸本

       此图写钟馗与其妹倚石对坐,喝酒饮茶,似在谈天说地,旁边一小鬼卒端上新采的野果,气氛平和轻松。人鬼两界的兄妹俩倒都像是凡间的人物,加上瓶花、香炉,更添一些世俗化的气息。作者以不同的笔法来体现不同的人物特征。钟馗以大色块渲染,粗笔干墨略加钩勒,画法粗犷有力,体现其孔武雄健之力;其妹用笔轻细,渲染较为细致,色调清雅,显其娴静之态,,一刚一柔,一张一弛,构图斜中存直,对比之中又协调统一,使画面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昭君出塞图》立轴 纸本设色 105 cm×51.6 cm 北京故宫藏

       此图自题“一望关河萧索”,写王昭君的思乡之情。画面景色肃杀枯败,塞外深秋,寒气袭人。一身胡服穿戴的昭君,一手执马鞭,一手执缰绳,似刚下马背。空中几只南归的大雁吸引了她的目光,让她不觉黯然神伤,萌生故国千里、归期如梦之感。画家较少用线条钩勒,以墨彩直接渲染。师法任伯年的小写意人物画,却又独具一格,笔法更为自由,写中带工,收敛自如。背景以淡彩渲染烘托,以红、绿、黑等重色为主调,形成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笔不显而意满,景不实而韵足,格调清新雅致,是一幅难得的佳作。

凭栏仕女图  立轴 乙巳(1905年)作

摹新罗山人笔意《金谷园》 1908年作

雪夜读书图  立轴 1914年作

罗李清介  立轴 设色绢本  乙未(1895)年作

风尘三侠  立轴 1908年作

红叶寄诗图  立轴 1889年作

君子美人图

帘卷西风图

秋郊牧马图



钟馗降五毒



梅花仕女  立轴 辛卯(1891年)作

梅花仕女图

牧童浴牛图

钟馗醉归图

听风听水  横幅 设色绢本 1888年作

四美图 

倪田 王震 吴昌硕合作《 盼子得子》


晚凉洗马图


 
Viewing all 2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